HI~歡迎來到數造云打印平臺!
全國人大代表,主任醫師,教授,博士生導師,現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主任、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長。AO國際脊柱外科學會中國理事會主席、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、中國醫師學會骨科醫師分會副會長、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委員。
作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骨科主任,今年是劉忠軍從醫的第35年。35年的踏實和勤奮,不僅使他成為了脊柱腫瘤治療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,還是我國骨科3D打印植入物臨床研發與應用方面的開拓者。他帶領的研究團隊,應用3D打印技術,在醫學領域中成就了多項“世界第一”,其中全球首發的金屬3D打印人工椎體,更是讓國外同行,頻頻贊奇。
我回國時,飛機上連一半乘客都不到
我出生在一個毫無醫學背景的家庭,在北京西直門內就近讀完小學、中學,1977年畢業時,趕上恢復高考,因為上學的時候性格很安靜,喜歡數學,動手能力強,老師就推薦我報考了北京醫學院,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學醫學部,畢業分配到北醫三院。
當時北醫三院的骨科已小有名氣,在全國最先用手術的方式,治療頸椎病,我雖心儀這個科室,但新建成的神經外科,更需要年輕的大學生,按照醫院慣例,我在住院醫生階段,把胸外科、骨科、泌尿科、麻醉科等輪轉一遍,結果骨科又把我要了回去,最終真的成了骨科醫生。
1988年,赴美學習,第二年9月回國時,正趕上國內出國成風,很多人出去之后就不想再回來了。當年,美國也恰巧出了一個特殊政策,凡在那段時間申請綠卡的,沒有限制,申請一個給一個。
當時在美國的同學,都勸我留下來,但我特別想繼續做骨科醫生,而這在美國難上加難。我學的是醫,如果離開這個職業,實在是個大浪費。再說,當時的美國,好醫生已經很多了,并不缺我這一個,但中國不是,那年9月,我按時回國的時候,飛機上連一半人都不到。
現在回想起來,我仍覺得當年的選擇是對的。那一屆,我的同學出去了一半,現在留在國內的,反倒一直在從事醫學專業方面的事業,出去的大多改了行,本來出去是雄心勃勃的要成就事業,最后卻只能為生存而戰了。
后來,我經常在美國、英國、加拿大學習研修,當年國內的設備、技術、學術水平很低,就是因為看到這個差距,才有動力。
孩子頸椎上,長了個惡性腫瘤
2014年5月,來了個病人,是個1米8的學生,他和同學在踢足球的時候,做了一個頭部頂球的動作,當時沒有什么不適,到了第二天早晨,脖子開始疼,家人以為睡落枕了,也沒在意,結果,一個多月過去了,“落枕”還沒好,甚至全身開始麻木了,這才在山東老家的醫院做檢查,結果發現是樞椎骨折。
樞椎骨折,是指發生于第2頸椎椎弓峽部的骨折。人的頸椎由7節組成,其中兩節上頸椎不僅形態特殊,而且承擔著頸椎活動范圍的50%。上頸椎對應的頸脊髓里,有心跳和呼吸中樞,我們也稱它為“生命中樞”,一旦受到損傷,人的呼吸和心跳馬上出問題,人會立即死亡。
現在,這種骨折主要見于外傷,比如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,急剎車時的頸部過伸,或者高臺跳水的意外,都可以引起高位的脊髓損傷,甚至波及生命中樞而迅速死亡。
這個孩子傷的部位很特殊,病情嚴重,在我們這做了影像學檢查,高度懷疑樞椎部位的腫瘤,再做穿刺活檢,確診為“尤文氏肉瘤”,這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腫瘤,而且轉移得很快,手術切除是治療的關鍵。
但他腫瘤的位置很危險,鄰近脊髓、神經、重要血管,手術難度很大。過去國際通用的辦法是,在一段鈦合金網籠中,填充一些骨質,代替原來椎體,但術后與鈦合金網籠相鄰的椎體,容易出現塌陷,椎間高度難以維持,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。
我們決定對他的樞椎,進行前路和后路兩次手術,先慢慢剝離樞椎周圍的神經、頸動脈等重要結構,最終到達癌變部位,將被惡性腫瘤侵蝕的樞椎,全部清除干凈,再將通過3D打印技術制造的人工椎體,放在了第一和第三椎體之間,并用鈦合金螺釘將其固定,手術就這樣順利完成了。
之所以敢這樣嘗試,因為之前,我們在3D打印脊柱植入物方面研究探索已經4年了,已經有相關文章在世界頂級的脊柱外科學雜志發表過,這個手術,應該是世界首例應用3D打印的人工定制樞椎,作為脊椎外科內植物,進行脊椎腫瘤治療以后的穩定性重建的,手術1個多月后,這個孩子是自己走出北醫三院大門的。
3D打印技術讓我們成了“世界第一”
3D打印技術在骨科的應用,一直是我魂牽夢繞的事兒。3D打印的理念,形成于19世紀,相關技術在20世紀逐漸變為現實,到了21世紀,才真正意義上獲得應用和推廣。在整個醫學領域里,由于骨科的專業特點,與3D技術特點吻合度較高,3D打印在骨科專業范圍內的應用較早,也被推動得較快。
脊柱的腫瘤手術,首先要把腫瘤切掉。人類的脊椎骨骼形狀非常不規則,傳統的制造手段植入后只能做到部分貼合,牢固性也大打折扣。植入之后可能出現的松動,在脊柱和神經密切相關的部位,一點松動就能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,所以即便手術完成了,但在日后的康復中會遇到很多問題。
說到3D打印技術,大家都想到的是塑料做材料,而在醫學上,尤其是骨科內植物領域,3D打印技術使用的材料,是與人體高度相容的鈦合金,這樣就可以用3D技術,打印出與病人解剖結構高度一致的鈦合金植入物了。
還有一個好處是,人類的骨骼是有孔隙的,這些孔隙為骨細胞的生長提供了空間,3D打印的人工植入物,完全可做成與骨組織相似的孔隙,這就為骨細胞的生長提供了可能,促進真骨與人工植入物的融合,在牢固性上有極大的優勢。
2010年到2013年,我們進行了十幾項用于脊柱外科的3D打印植入物研究,在羊身上進行的動物實驗,結果令人滿意。2012年的時候,人工髖臼、頸椎椎間融合器和頸椎人工椎體,這三項就正式進入了臨床觀察。2012年12月,一位54歲的女性頸椎病患者,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在北醫三院接受3D打印頸椎植入物的受試者。
她當時的手術,需要連續切掉1節上頸椎和3節下頸椎,在沒有3D技術的過去,這種大跨度的頸椎切除后重建手術世界罕見,可施行手術的醫院、醫生,世界上也寥寥無幾,借助3D技術,我們成了世界第一。
相關推薦
全部評論 0
暫無評論